从通关走廊到经济枢纽,口岸经济如何驱动深圳
日期:2025-10-28 10:06 浏览:
深夜,皇岗口岸依然人头攒动。刚刚在香港看过演唱会的歌迷、穿梭于深港两地的上班族、体验跨境夜生活的游客……都齐聚一堂,共同描绘出一幅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生动画卷。是深圳与香港之间唯一24小时通关的陆路口岸。它不仅见证了两地“双城生活”的常态化,也成为观察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最佳窗口。今年10月,深港陆路口岸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亿人次,比去年提前40天达到这一里程碑。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不断发生的制度变革推动着港口功能的重大变化。如今,港口已逐渐从单纯的人们流动通道,转变为带动消费升级的新经济枢纽。促进产业融合。由此产生的港口经济正在深刻影响和重塑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经济生态和核心竞争力。功能演进:政策变化使港口能级提升。回顾历史,深圳港口的功能演变史可以说是一部深圳改革开放的情境史。 20世纪80年代,罗湖口岸主要承担探亲和少量商业交易,日均旅客量只有几千人次。 20世纪90年代,随着深港两地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福田、文锦渡口岸相继开放,口岸运营开始从单一通道向综合服务转变。进入21世纪,特别是CEPA协议签署后,深港口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发展。 2007年,深圳湾口岸开通,首次实现“一地两检”通关模式,通关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2018年,广深港高铁开通,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深化口岸通关模式转型。这些历史变迁,为今天港口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口岸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5亿人次,2024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1.8亿人次。通关人数的增加得益于通关效率的显着提高。近年来,深圳口岸通过智能化建设、流程优化等措施,不断提升通关效率,为人员往来提供更大便利。以蛇口邮轮母港为例。作为全国第四大邮轮港,蛇口邮轮母港今年实现两大创新:一是国际中转区正式开放,通关通关环节由8个减少至4个,时间由2.5小时缩短至30分钟;二是口岸扩建开放,新增跨境直升机功能,成为全国首个“海港+跨境直升机”口岸,蛇口至香港机场仅需10分钟。深圳港用数据重新定义“深圳速度”。截至8月底,深圳口岸出入境总量达17740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港澳台居民13270万人次,外国游客445.33万人次,同比增长37.75%。清关天数ce单日破百万达到12天,创下历史新高。深圳机场国际及地区航线旅客吞吐量416.66万人次,同比增长25.44%。在多项政策变化的支撑下,今年通关人数提前40天突破2亿人次。可以说,这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这次口岸功能转变中,启运港退税点的设立以及相关政策的优化演变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近年来,深圳以最快的速度在福田口岸、深圳湾口岸、罗湖口岸新增离境退税点,使退税口岸数量达到6个,覆盖“海陆空”全类型。推出全国首个离境退税电子钱包,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退税体验。现在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离境退税“一包一码”便民模式,覆盖全市1640家退税店和12个“现买即退”商圈,进一步增加境外游客入境消费吸引力,提升境外游客入境体验。今年1-8月,深圳出境退税产品销售额7.4亿元,增长1.89倍。办理退税交易21416笔,增长6.95倍,其中涉及大疆、华为等国产产品的交易笔数占比38.8%,位居全国第一。深港关系:跨境地区经济增长“新增长极”崛起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中,港口将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地理分界线,而是成为连接点深圳和香港双城生活的参与者、融合推动者和变革领域。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流经这些口岸,书写着“一国两制”跨城生活的新篇章。周末,深圳商业区充斥着粤语对话,很难找到港式主食。香港居民不再满足于“买买买”的消费模式,而是深度融入深圳的生活场景:预约理疗、体验美容、看表演、参加课程。罗湖区人民医院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该院平均每月接诊近4500名香港患者,分布于牙科、骨科、中医等多个科室。强劲的“跨境追星风”带动深港通关大幅跃升香港口岸,为观察2025年深港口岸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明的注脚。2025年上半年,深港两地将共同打造出顶尖表现激烈、跨境令人惊喜的经济热潮。 1-6月,深圳将举办30余场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同比增长20%,吸引观众40.62万人次,单月跨城购票比例超过65%,凸显大湾区“交通引擎”的辐射力。许多香港乐迷夜间通过24小时皇岗口岸往返深圳和香港,带动4月份口岸夜间客流量同比增长36.8%。深港两地的“两城故事”充满乐趣。过境人流激增,打造深港“一小时生活圈”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还潜移默化地重塑着两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格局。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革表示,口岸看上去像是一个基础设施,但实际上是两个城市之间建立更紧密关系的纽带。如果口岸的建设能够使要素跨境流通更加高效有效,将对深港两座城市的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说,深圳与香港的融合就像一条河流入大海。而跨境区正在成为湾区真正的核心。连接世界:“超级港口”意在释放过剩能量。深圳分散的港口从孤立变成“链条”TED节点,不仅成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桥梁,也打通了深圳与世界的贸易通道。数据就是最直观的证明:2024年,深港陆路口岸日均进出旅客人数将突破60万人次,而今年8月16日,这一数字再次降至102万人次,创下新高。交易交流同样活跃。深港进出口贸易额从1997年的701.7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7014.8亿元,增长了近十倍。香港作为深圳第二大对外贸易伙伴,占深圳对外贸易总额的15%以上。口岸不仅是通道,更是双向开放的窗口:既吸引外资进来,又帮助深圳企业走出去。2025年上半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将达到209亿元n元,新增外资企业5581家。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与此同时,深圳将重返“第一”。这一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盐田港、蛇口港等海港、深圳湾公路口岸、宝安国际机场的良好协同。2024年,深圳港外贸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5097万吨,占总吞吐量的近80%,位居广东省第一。 未来,深圳正在推进“强西—优中—补东”的港口升级战略,推动老港更新,进一步明确功能分工,使深港要素流动体系加速畅通。从2亿通关数据开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口岸经济正在如何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深圳发展:口岸功能逐步从单一的通行证发展为商贸往来的枢纽,进而升级为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平台。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体现了深港合作的深化,也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见证了中国与世界互动方式的深刻变化。 2亿人次的通关数据不仅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已经标志着深港一体化进入新阶段,大湾区建设开启新征程。随着制度变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模式的不断优化,港口经济必将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提升大湾区整体竞争力做出更大贡献。在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过客的故事和每一次制度变迁的成功,共同谱写着大湾区发展的新篇章。而这,就是2亿通关数据背后最深层的含义。南方+记者 崔灿